早教,把孩子绊倒在起跑线上
文 | 李雪
原文刊于 2015 年
01
专注力,是成功的基础
早教,破坏的是专注力
一些妈妈喜欢攀比,以孩子早走路,早说话,说得多为荣。
—— 这种以训练孩子早早具备各种能力为目标的早教,貌似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先走了一步,其实是在马拉松比赛上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起跑,输在起跑线上却不自知。
我的一个好朋友S,因为智商超常,大学读的是少年班,本科毕业出国顺利读到MIT博士毕业。曾在华尔街投行做金融模型,现在回国经营高科技公司。
像她这样一个超级理性人,她的直觉却比我这个曾经做心理医生的人厉害十倍。
一个同样非常聪慧的女人,花一年时间看心理医生,对自己的人生模式终于有了深刻理解。她和S第一次见面,未等她开口,S就把她的人生剧本解读了一遍,比心理医生还精细。
这个牛人,却曾经被大人觉得是傻孩子。S小时候,说话晚,等终于会说话了,大人经常提各种问题考她,她一律回答:不知道。
因为,她觉得大人的问题很愚蠢,干脆让大人认为是自己蠢,这样大人就不会继续打扰自己。于是大人们真觉得她傻乎乎的,而她却得以有了安宁的空间,不用整天应对大人的废话,专心发展自己的精神生命。
有些父母特别热爱“早教”,不停地跟孩子说话,要孩子辨别图片、颜色、形状,教给孩子各种事物的名称,反复要求孩子懂礼貌说:你好。再见。阿姨好…
如果孩子会说话,一定会说:你烦不烦啊,让我安静一会儿行不行。那些白痴的知识早晚能学会,请别打扰我内在神圣的成长节律。学学学,学你个头啊。
所谓的直觉和智商,虽然说先天遗传很重要,但与此同时,在我看到的案例中,在某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人,在童年时期都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,父母不会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按照父母的想象去发展。
孩子按照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发展自己,成就远超父母想象所及。
中国有句俗话“贵人语迟”,这么说是有道理的:语言是二元对立的符号系统,人一开口,思维就产生了,因为逻辑思维也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。
婴儿的初级思维过程,是无逻辑的。
母婴的依恋关系建立得好,孩子无需语言也能和母亲沟通,所以不着急发展出语言能力。
这样的婴儿 —— 安心地在初级思维过程中,慢慢孕育想象力、创造力以及与万物链接的能力。
爱因斯坦所说的“灵感”,就是初级思维过程的产物。他本人也是说话很晚且不流利,曾被老师认为“智力发育迟缓”。
在我们的一些个案中,有些孩子过早发展出语言能力,而且连贯流畅,原因居然是:母亲经常无法感受到婴儿的需要,婴儿哭闹不止甚至会被责骂,于是迫于生存压力,婴儿只好赶快开口说话,好让妈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。
我的一个亲戚,她的儿子九个月会走,没爬过;十个月会说话,很快就是句子,让全家骄傲;但成年后却非常封闭,和人沟通困难,说出的句子都不完整。通过心理治疗才得知,说话这么早,是因为和妈妈的链接太困难。
当然,并不是每个孩子说话早都是因为母婴关系差所导致,只要我们不功利地引导孩子早说话,让孩子自然发展,说话早晚都很好。
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就是不教育。在爱的陪伴下,不打扰,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。
孩子的精神世界,远非现有知识和我们的头脑所及,我们无需全部了解,但需时常放下头脑,带一点敬畏之心去体验。
02
贵人语迟,不是贵人自闭
防杠提示:我仅仅是在解释“贵人语迟”这个现象,没有说贵人百分百语迟,没有说语早就不是贵人。孩子不用出于生存压力,能自然自愿地开口说话,就是福气。
首先,在婴儿期得到充足的爱,孩子是不需要过早说话讨好父母求生存的。爱带来安全感,使得孩子可以在想说话时再开口说话。
我不到一岁时就会说话,从小见到人就笑,这是非常可怜的,迫不得已的求生本能。
语言是二元对立的思维,体验层面的丰盛细腻,远非语言可以定义。禅宗说的“开口就错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王阳明五岁才开口说话,家人担心,但是爷爷很笃定,就安安静静地跟小王阳明在一起,带着他一起在书房,爷爷该干啥干啥。
我猜测,小王阳明得以在一个很少受打扰的空间,充分观察,体验、理解这个世界。不用早早说话,不必进入大人的语言世界不断被大人侵扰,得以保留了他超出常人的悟性。
中国古代能圣人辈出,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是:自闭症还没有被发明。否则,小王阳明妥妥被诊断为自闭症,“早发现”“早干预”“早治疗”,从此中国多了一个残障儿童,仅此而已。
大家都知道,婴幼儿时期脑神经发育极为迅速,几乎决定了人一辈子的心智基础。
脑神经发育的养料是:体验。是被养育者的及时回应满足的爱之体验,以及自由探索世界时不被打扰的完整体验。
在这个时期,大人的侵扰,比如硬要教孩子背诵名句雄文,或强行教学算数 —— 这样用知识替代体验,等于 —— 把无限可能的量子计算机级别的脑神经发育,压缩成了一个计算器。
当然,孩子自发地喜欢听什么,记住了什么,学会了什么,不属于这个“早教”的范畴。
除却先天脑损伤的情况,其实每个人都有 Elon Musk 的智力潜质,一种多维度的、无损的思维能力。
自闭症儿童,本身就比一般孩子更敏感,更多的恐惧,需要格外安全的、没有人想要纠正他的环境里。在“怎样都可以”的宽度中,才愿意一点点建立对外部环境的信任,探索环境,继续发展自己的脑神经。
而自闭症治疗机构,像训狗一样反反复复教孩子学会说某些话,做某些动作,幼儿本来就迟缓发育的脑神经,彻底被压制。幼儿时期被如此对待,几乎是对脑神经发育无法挽回的摧毁,结果只能是终身愚痴。
自闭症患儿的父母认识自己,走出自己头脑的封闭自恋,学习去看见孩子,重建亲密关系,孩子的脑神经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育。
相比于把孩子送进机构,父母认识父母自己,走出自体自恋,非常不容易。
03
另一种语迟:张口也不被听见
孩子不说话,或者,家长跟孩子说话,孩子毫无反应,家长又觉得自己养育得很尽心。
这种情况,如果孩子被送到医院,可能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,甚至可能被诊断为自闭症。
这种情况,父母可以先觉察一下,有没有以下情境经常发生:
① 孩子过长时间处于母婴共生之中。
孩子在六个月之前,母婴共生是正常的。而当孩子已经两三岁了,妈妈还依然把全部注意力扑在孩子身上,以孩子的自我为自我,会干扰孩子的成长。
这样的妈妈,说话很少用“我”字开头。比如,妈妈饿了,妈妈不会说“老公我饿了,给我搞点吃的”而是说“宝宝是不是饿了哦,来,爸爸给宝宝做好吃的好不好”。
这种情况,幼儿和母亲无法完成分离个体化,也就是孩子无法做自己。而语言的首要功能是区分“自体和客体”,没有边界就没有语言。
② 父母或老人过多地侵扰孩子,把孩子当作自体客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说白了就是:他们所谓的沟通,完全是单向的,只是在操控孩子。
比如“宝宝真乖啊,我们来背首诗好不好?锄禾日当午,来,宝宝下一句是什么。”“宝宝来说,这个花叫什么花啊,哦,这个叫向日葵呀,那向日葵是什么颜色的呀,宝宝说呀”…
想象一下:当身边几个人围绕着你,却完全看不见你,不停地指挥你,使用你,纠正你,侵扰你……让你符合他们的需求,此时的你能不“语言表达障碍”吗。
如果张口也不会被听见,那又何必张口?
04
微博互动
@店长家的阿玖:我总是想到一个画面,我和妈妈之间隔着一层单向玻璃,我能看得到她,她却看不见我。于是我在这边拼命拍打玻璃,我妈在那边看着却毫无反应。但是我妈却一直认为她非常爱我,我曾经也以为她很爱我。
@李雪爱与自由:单向玻璃亲子关系,太普遍了。
欢迎到新浪微博 @李雪爱与自由,与李雪评论互动。
作者 | 李雪
心理学学者,新浪微博@李雪爱与自由。著有《当我遇见一个人》《走出剧情》《有限责任家庭》。当当、京东、淘宝、亚马逊,全平台在售。
公众号 | 初心心理
公众号 | 李雪爱与自由
编辑 | 林诗野
插图 | Kim Dingle
05
视频号“李雪爱与自由”持续更新中,欢迎订阅。
视频里,李雪老师戴的项链,是她设计的 Inner Calling “觉性之光”纯925银镀18K金天然珍珠项链,扫码即可购买。
延 伸 阅 读
《 放弃主动思考,大学毕业也是文盲 》
《 孩子如何跨越阶层,靠学区房吗 》
《 掰开揉碎的知识,是教育的谎言 》
《 为人父母,最核心的心理能力 》
《 自信和自卑,是一对儿妄想 》
👉《 专注力的匮乏,是安全感的匮乏 》👈
《 成年人总说:我找不到热爱的事情 》
《 自体自恋的哀嚎:没有我,你怎么办 》
点开这颗跳动的心,来初心心理社区,看李雪直播,向老师们提问,唠唠你的人生故事。初心心理社区,咱自己的心理社区。